紅外分光光度法作為水中油類檢測的國標方法(HJ 637-2023),通過捕捉油分子化學鍵的特征紅外吸收實現精準定量。其技術核心在于特征波段捕獲與分子振動能級躍遷的精密關聯,以下為全流程深度解析: 一、檢測原理:分子振動的光譜指紋 油類物質的碳氫鍵在紅外光譜區呈現特異性吸收: 甲基(-CH):在2960 cm?1處產生不對稱伸縮振動峰 亞甲基(-CH-):在2930 cm?1處展現不對稱伸縮振動峰 芳香環(Ar-H):在3030 cm?1附近出現特征吸收 通過測量這三個特征波段的吸光度值(A<sub>2930</sub>、A<sub>2960</sub>、A<sub>3030</sub>),建立與油濃度的線性關系: 總油含量 (mg/L) = K × (A<sub>2930</sub> + A<sub>2960</sub> + A<sub>3030</sub>) 其中校正系數K需通過標準油樣標定,不同油品K值存在差異(如原油K=1.25,柴油K=1.42)。 二、關鍵操作流程:從萃取到定量 1. 樣品前處理:萃取與凈化 萃取劑選擇:四氯乙烯(C<sub>2</sub>Cl<sub>4</sub>)替代傳統四氯化碳,具有低毒性、高沸點(121℃)特性,對烷烴、芳烴萃取率>95% 萃取操作:取500 mL水樣加入50 mL四氯乙烯,振蕩2分鐘,靜置分層后收集有機相 脫水凈化:通過5 g無水硫酸鈉柱去除微量水分,確保紅外透過率>90% 2. 儀器校準:基線精修技術 零補償校正:將純四氯乙烯注入10 cm石英比色皿,掃描2800-3100 cm?1建立基線配制5-100 mg/L系列標準溶液,擬合三波段總吸光度與濃度的線性方程(R2>0.999) 3. 樣品測定:三波段同步掃描 將萃取液注入固定光程比色皿(通常4 cm或10 cm) 紅外光譜儀以4 cm?1分辨率掃描,自動計算: A<sub>總</sub> = A<sub>2930</sub> + A<sub>2960</sub> + α·A<sub>3030</sub> (α為芳烴校正因子,通常取0.8-1.2) 三、技術突破點:抗干擾設計 1. 懸浮物干擾消除 硅酸鎂吸附柱凈化:去除動植物油等極性干擾物(吸附率>98%) 低溫冷凍法:將萃取液置于-20℃冷凍30分鐘,析出蠟質雜質 2. 水分子干擾抑制 雙光路補償系統:參比光路放置脫水后的空白萃取劑,實時扣除溶劑背景 特征峰基線校正:以3060 cm?1為基準點擬合本底吸收曲線 紅外分光光度法憑借分子指紋特異性與標準化操作體系,在環境監測、石化、海洋監管等領域持續發揮基準作用。當實驗室技術人員將萃取液注入比色皿,光譜儀捕獲的不僅是2930 cm?1處的吸收峰,更是碳氫鍵振動傳遞的污染信息——這種將分子振動轉化為定量數據的科學邏輯,使其成為捍衛水質安全的精密哨兵。
本文連接:http://m.miaochengtuan.com/newss-3892.html
|